2018年2月25日星期日

心得 ~ 「大哥大」朋友的回饋

有朋友看過博文「三英戰呂布~Team Work」後,whatsapp了我一些很特別的回饋如下:

  • 他認為每人都有私心和個人Agenda,所以真正的Team Work多半難以實行。
  • 他喜歡 “This is an order” 管理方式,傾向獨裁的領導作風,比較爽快和有效。
  • 他憂心時下一般青年人,眼光短、見識狹、怨氣重、破壞多、建設少、道義缺。
  • 他期盼「AI~人工智能」的來臨,準備用規範和程式管理拯救Team work世界。
  • 他討厭漫無邊際的空談「吹水」,注重「執行」和「實踐」。
我這位朋友現居溫哥華,當年我們一起在港共事,認識已超過30年了。我的印象他為人低調,工作認真,事事身體力行,從來都把公司和朋友的利益放在前面,自己的放到最後。
記得當年新出了無線手提電話,一個「摩特羅拉~大哥大」,單是機價便要兩萬多元,差不多要上我們一個多月的工資,這還未計算昂貴的通話月費,當年我這位銀行分行經理的朋友,很早期便自費出了一個「大哥大」,同時開著他的 Toyota「司力架」,主要讓客戶、地產中介、律師事務所和其他業務上的人容易找到他,方便給他按揭貸款和大的存款戶單子。當年他這副頂級裝備和拼搏精神簡直是無人能及,但他的目的只是想「打好這份工」。今天我回憶說出來,因為覺得這種「無私、捨身、拼搏」精神古今難尋,這位朋友實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「執行者」和「實踐家」!


1 則留言:

  1. 看完MIKE哥的三段三國演義故事及溫哥華朋友的回复,我也估且說一說我的看法。先不論這三段三國都是小說橋段,全為杜攢之作,完全偏離正史;三國演義已經被大眾視為職場必讀聖經。其中所涉及的權謀、策略、詭計,每每被老闆或打工一族奉為御上治下的圭臬,熟真熟假,是耶非耶,有人因此步步高升,飛黃騰達,有人用此馳騁商場,所向披靡,我卻認為,天時地利人和,再加上運氣,缺一不可,然後成功與否,存乎一心。說得有點玄了,還是實在點來闡明。從管理學角度來說,我偏向 “法”“理”“情”的次序,但萬萬不能以為這是放諸天下而皆準的標尺。如果你是在內地,這三個字就要倒過來排成為“情”“理”法“了!所以每個人能走多遠,不是藉借鑒就可以,要因利勢導,因時制宜,難也!管治從來就不只是學問,它是藝術!

    既然是那樣難,讓我們科學點。我會反其道而行,先把“受眾“(可以是你的上司,下屬或平級)先分類,然後因人而施,可望提高成功率。所以我偏向認同美國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教授 亞當·格蘭特 Adam Grant 新近的理論,其中提及:In every workplace, there are three basic kinds of people: givers, takers and matchers。也就是奉獻型人格、索取型人格和互惠型人格(著眼平衡奉獻和索取,你幫我我才幫你)。
    簡單來說,梯階最底端是giver,例如最沒效率的工程師、成績最差的學生、業績最差的銷售員,總之最不成功、表現最差。但同時,梯階最高端最成功的人也是奉獻者! ?

    表現差的giver,幫人幫太多,沒時間沒精力做自己的工作;或者太替顧客著想所以不把稍差的產品賣給他們。
    至於Taker開始爬得快,但後來跌得也快。主要是由於matcher的存在,因為matcher認為所有事情都應等價交換,所以看不慣taker只索取不奉獻,就會努力拉taker下馬。而公司結構裡,絕大多數人都是matcher。
    而成功類的giver,對團隊表現非常有利,也會因所作所為而收穫matcher的幫助,估計也挺受人歡迎。這種giver,是什麼決定了他們成功還是失敗呢?差別在於是否懂得劃定幫助的界限、懂得保護自己、不怕求助於人。一些giver只願奉獻,不習慣接受幫助、只會覺得不好意思及不舒服。反之成功的giver認為尋求幫助與接受幫助也是沒問題的。
    環顧我們的周圍,各式人等似乎都可以用此歸類。
    Adam Grant這個理論頗有趣及現實。他有本書叫Give and Take,也有個TED Talk叫are you a giver or taker? 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或在youtube 看一看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