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23日星期一

筆記 ~ My Preview

答應了朋友參加他下星期的「大灣區」講座,出席前先做了點思考和資料上的準備。
一)外國灣區的經驗和啟示:
世界三大灣區為三藩市、東京、粵港澳。論人口、面積次序是~粵港澳、東京、三藩市。論GDP是~東京、粵港澳、三藩市。論科創發展是~三藩市第一,所以科創發展的成就與人口和土地面積應該沒有直接關係。
  • 近年來深圳的科創發展突飛猛進,成就世界觸目,「華為」、「中興」、「騰訊」 都落戶深圳,深圳已成為中國「矽谷」。
  • 香港現在擁有5間全球排行100名內的大學,這些高等學府可以為灣區提供科研成果和培養人才。
  • 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,應該可以為大灣區發展發揮其獨一無二的優勢,包括風投基金和集資工作。
  • 深圳、廣州、東莞等灣區內城市擁有最完善的製造業系統。
二)香港的獨特優勢:
  • 香港擁有「一國」之利,也有「兩制」之便。背靠龐大的內地市場,亦有獨立的司法制度、完善的基建及金融體系,有利使香港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。
  • 香港企業具備寬闊的國際市場網路,有絕對優勢實現大灣區的科研成果推出國際市場。
  • 香港擁有大批專業金融人才,法規高度透明、建國制度完善、資訊保護性強,可以關於大灣區國內人才共同發展FinTech科技。
  • 香港比大灣區其他國內城市更適合外國專才居生活,地理優勢也方便與深圳和鄰近城市保持緊密的科研工作聯繫。
  • 落馬洲河套地區使香港成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,在這個特區中的特區將會建「深港科技園」是香港科學園的4倍,吸引各地頂尖人才進駐。
  • 香港奉行低稅率,有利吸引海外科創企業來港推動科技產業發展。
  • 資訊流通自由,而且資料私隱獲得適當保障,吸引科創人才到來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。
  • 香港可扮演:超級聯繫人、人工智能應用於資本市場 “FinTech”、大數據樞紐。

三)困難和挑戰:
  • 灣區城市擁有不同的政治、經濟、法律和行政系統,急需建立一個合作機制,才能發揮協同效應,而不是互相競爭。
  • 在「一國兩制」體制下,出入境程序耗時,有礙兩地融合,建議設立企業高管「通關專線」。
  • 稅務系統的差異,給人員的自由流動做成阻礙,工作超過183天便需要繳納國內稅,構成港人難於留在內地長期工作。
  • 香港以往對科研的投入程度和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。
  • 香港年輕人存在輕視科創行業的觀念,這風氣需要改變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