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月28日星期五

我的信仰狂想曲

宗教信仰是一件很嚴肅的事,我們需要透過理性思考,勇於提出問題,討論後才做出選


擇或者無須急於做出選擇,當然有些人卻傾向認為只要 “信” 便可以了,但也有神學家說:“現代的信仰不應該不問問題就相信,因為這樣不代表你更加屬靈,其實這也不一定符合聖經的精神,這可能表示你更不屬靈,因為真正的屬靈是牽涉整個人的 totally integration,必須是整個人圓融貫通,相信是基於充足理由這才算是真理。”
  能做到學者們說的,當然沒那麼容易,暫時感覺大部份的神學博士都是各自論述,最終都是教你信服和接受他的一套 “真理”。

其實,想在這問題上找出一個答案並不容易,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先存的觀點,所謂先入為主,我們也必須承認,人類的認知和能力有限,單談「大自然的存在」這題目就有很多不同的論說,有科學的和非科學的,宗教信仰的和自然科學的,比如:創世紀的 “從無創有”,宇宙論的 “大爆炸” (Big Bang),進化論.....等等。最後還是各自論述,答案難以統一。


我體悟信徒的歸屬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• 我貫通故我信
  • 我被愛故我信
  • 我有求故我信
  • 我心安故我信
  • 我隨眾故我從
  • 我慕道故我聽

宗教也有很多種,我嘗試用不同的 approach 梳理一般的看法:

  • 只有一種宗教是正確的,其他都是錯的。
  • 只有一種宗教是正確的,其他都不完全是錯的。
  • 所有宗教目的都是差不多的,最後殊途而同歸。

我斗膽多提出兩個路子讓大家一起思考:

  • 我們不要先下定論那一種才是真理,也不要排斥其他的都是異端,雖然大部份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,但不表示向善就是正確 “真” 的,實際上我們還未找到正確的 “真” 出來,因為這題目太深了,非一般人力可能及。
  • 我們不要心懷忌諱,思維空間和想像力度再放開一點,可能現在我們研讀的記載,全都只是一些歷史記錄、民間傳說、神話故事而已。我們可以前設 “真神” 是存在的,這位 “真” 的祂是創造、設計、掌管、操控宇宙一切,其中包括由祂設計和容許存活的各種宗教,祂就比喻在管理一個 「美食廣場」,裡面有供應甜的、酸的、鹹的、苦的、辣的宗教,祂的目的很簡單,就是想滿足各種不同類型人民的慾望和心理需要,是管理和統戰人類的一種手法,這管理工具叫「信仰」。

以上是後輩對宗教信仰的一首狂想曲,絕對未有任何玷污褻瀆之意,不同意者一笑也罷,感謝你的寬容和耐心。

2022年1月14日星期五

「少年強,則國強」之我見

今天看到一條視頻,明白為何中國乒乓球穩坐世界第一把交椅這麼多年,原來國家訓練運動員是

從娃開始抓起來的。視頻播出一位三歲半便開始打球的小朋友陳思楊,她今年五歲便贏得「青少年乒乓球賽」冠軍,年紀小小的她每天基本需要打6個小時球作為培訓練習。
視頻裡強調『少年強,則國強』,我思考這說法是真的嗎?對的嗎?我翻了一下資料,感覺這說法可能源自梁啟超的「少年中國說」一文:

『......老年人常思既往,少年人常思將來。惟思既往也,故生留戀心;惟思將來也,故生希望心。惟留戀也,故保守;惟希望也,故進取。惟保守也,故永舊;惟進取也,故日新。惟思既往也,事事皆其所已經者,故惟知照例;惟思將來也,事事皆其所未經者,故常敢破格。老年人常多憂慮,少年人常好行樂。惟多憂

也,故灰心;惟行樂也,故盛氣。惟灰心也,故怯懦;惟盛氣也,故豪壯。惟怯懦也,故苟且;惟豪壯也,故冒險。惟苟且也,故能滅世界;惟冒險也,故能造世界。老年人常厭事,少年人常喜事。惟厭事也,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;惟好事也,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。老年人如夕照,少年人如朝陽;老年人如瘠牛,少年人如乳虎。老年人如僧,少年人如俠。老年人如字典,少年人如戲文。老年人如鴉片煙,少年人如潑蘭地酒。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,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。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,少年人如西比利亞之鐵路;老年人如秋後之柳,少年人如春前之草。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,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。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。任公曰:人固有之,國亦宜然。』

我認為 “任公~飲冰室主人” 以上這番說法,以現代眼光看實在不合時宜,『少年強,則國強』不應該一概而論。一個國家的人口基本上由 “老、中、青” 三個層面組成,想國家強大不能單一只注重少年人。在人口結構裡面,青少年是苗,中年人是花,老年人是根,要國家強盛則要「少年健,中年正,老年活」。

  • 任何孩子和青少年都需要一個正常環境成長,任何地獄式訓練都不適宜,這種只求目的不

    顧孩子死活的變扭行為,只會做成一仗功成萬骨枯的隱患,犧牲性堆砌出來的成果是不健康的,對孩子和國家後遺症會很大。
  • 中年人正處盛年,社會資源和人脈豐富,辦事成就的可能性比較高,但各方面的誘惑和出錯的機會也會多,所以大家應該及時提振道德規範 code of conduct,行事要端正,莫心存僥倖,貪快走歪,最後失足已成千古恨,回頭已是百年身。
  • 現今社會進步,人的壽命比較長,老年人越來越多,現在老人的學問和能力水平絕對不能和任公滿清時代相提並論,所以現在應該鼓勵老人保持有活潑好奇和終身學習的心態,能工作便繼續工作,以他們的餘溫為社會和下一代作出貢獻。正如一部西方電影「見習無限耆 The Intern」說: Experience never gets old。

2022年1月11日星期二

我對「三觀」的詮釋

明天前輩安排了一位重量級嘉賓為我們講課,題目是「基督徒世界觀和現今世界潮流」。這不其然讓我想起當年在國內工作時我們都談「三觀」,從哲學上來說「三觀」是指「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」,簡單來說是關於一個人對事物和現象的態度。


1)世界觀 ~ 是一個人對生活中的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和觀點。“世界觀”這個詞好像很大,但我們不一定要用很Global的維度來說。比如,我家住在大嶼山愉景灣,有人說大嶼山是離島地方,距離市區太遠了,上班交通不方便,但如果有世界觀的話,我們的看法會不一樣,因為離島遠離塵囂,所以環境比較清靜,生活在裡面的人比較閒逸,交通這個問題要看目的地到那裡去,其實到中環或者MTR只需25分鐘船或車。這例子說明人只要對事物的感知不同,自然形成對外在世界環境的理解也感受不同。


2)人生觀 ~ 是一個人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核心看法和態度。“人生觀” 通常我們可以分作樂觀、悲觀、積極、被動。比如,最近新冠疫情厲害,有些人因為有需要被送到竹篙灣接受隔離檢疫,因為這次事出比較突然,所以政府安排上有點顧此失彼,其中有個別受隔離人士在營裡開直播火爆地大罵政府,但也有些人卻帶來一些床單被鋪,把一個冰冷簡陋的檢疫房間變成一個溫暖的暫時安樂窩,沒想到很快迎來了新的隔離政策,把21天縮減為14天,正確的人生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,甚至把不可能的變為可能。

3)價值觀 ~ 是一個人對身邊的人、事、物的意義定位。“價值觀”每個人都可以不一


樣,價值不可以用一個 price tag 就說明一切,因為價值觀的計算本位可以是情感、回憶、快樂,而不只是 dollar value。比如,在疫情期間我們決定在能力容許下多做一點普惠別人的事,做這種事可以牽扯很多人和資源,但也可以是很簡單的個人行為,我們有了默契每次坐出租車都多給一點小費司機;每次回家經過天橋或者隧道時當遇上 busking 我們都會主動作出支持,有一次他們還邀請我一起當上街頭表演;多鼓勵優秀的基層勞動工作人員,因為他們的動力可能只是我們的一個讚。